从2018年开始,“开放银行”的话题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开放银行”不仅是银行的一个新业务板块,某种程度上说它可能是银行未来的主流经营范式。那么,“开放银行”究竟是什么?它对银行业有什么影响?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推进“开放银行”的建设?请跟随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一起深入了解“开放银行”。
“开放银行”是基于API等技术实现银行与第三方之间数据共享的平台合作模式。目前多国政府制订了较为明确的标准框架,但商业模式仍处探索阶段。尽管产生条件不完全具备,但开放银行概念在国内迅速升温,国有大行、股份行、民营银行等纷纷推进开放银行建设,未来政策应以审慎推进为原则。
对国际银行业影响
无论是各国政府还是银行,其推进开放银行的核心目的都是为了抢占金融科技高地。从政府角度看,推动具有数据优势的传统银行和科技实力更强的中小机构或金融科技公司更深层次协作、竞争和创新,不仅可以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也有助于推进本国金融创新,争夺金融科技趋势下的金融中心地位。从银行角度看,其发展开放银行并不仅仅为迎合监管要求,更是为了通过强化跨界合作来弥补自身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不足,通过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使自己在金融科技时代持续抢占先机。
综合各国开放银行政策框架来看,银行数据大体被分为五类,其中开放银行所涉及的主要是公开数据和账户及交易数据。此外,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对银行数据的权限有两种:读取权限和写入权限,二者均需通过开放API向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开放。
从银行业来看,目前开放银行商业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从开放内容上看,各商业银行目前开放API的主要功能是账户信息访问和杉德畅刷官网启动,不过开放API在存杉德畅刷等其他领域也已被开发应用。从组织形态上看,传统大型银行、新型数字银行再到中小银行呈现出的组织形态大为不同:大型银行往往自主搭建开放银行平台;中小银行尽管也有独自搭建平台的案例,但更多是通过第三方平台的开放API融入金融科技生态圈;一些新型数字银行以及纯粹第三方开放银行平台则致力于成为连接中小银行和其他金融科技公司的中介平台。总体而言,全球范围内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稳定、明晰的开放银行商业模式。
开放银行可能会对国际银行业带来如下几方面影响:一是银行在业务生态中进一步呈现出“场景在前、金融在后”的特征,未来“平台+生态”将成为银行业的新商业范式,银行许多产品都需要无缝嵌入到各个场景和生态中,这无疑会加速银行品牌的流失。二是银行业竞争加剧、差异化进一步加大,这一方面源自品牌忠诚度下降带来的竞争加剧,同时“先发优势”与“赢者通吃”可能会得到强化,因此对于银行而言,差异化、特色化创新将是应对竞争环境的关键。三是银行经营理念及模式被迫加速转型,将从重自建到重融入,从重获客到重转化,从单纯场景嵌入到深度产品创新,从前端拓展到体系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开放银行会从根本上改变银行、金融科技公司及客户之间、数据控制者、数据使用者和数据所有者之间的权利平衡。实际上,欧洲之所以敢于推进开放银行,是与其落实号称“史上最严”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密切相关。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开放银行能通过共享数据实现种种益处,然而如果一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存在隐患,则推进开放银行更有可能会将问题放大。
国内发展情况及未来趋势
从市场层面上看,API经济在我国确实进展迅速,各行各业都试图抓住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的机会,借助API经济模式打造新价值网络,实现转型创新。部分银行也希望借开放银行在科技开发实践中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寻求差异化定位的表现。实际上,早在开放银行概念在国内被热炒之前,已有一些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地通过API共享服务能力、整合上下游厂商及合作伙伴。
然而从政策层面上看:第一,开放数据理念尚未成为广泛共识。尽管近些年在“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方面确有积极进展,但从目前看,开放数据理念尚未在政府部门以及私人部门成为广泛共识。在政府机构、商业机构等都将数据视为自有资产和利益的情况下,各个主体持有数据的碎片化程度依然较为严重。第二,金融科技公司创新有余规范不足。我国的金融科技已经走在世界前端,然而与之相伴的也有许多打着金融创新、科技创新旗号的金融乱象,即便一些金融科技巨头,也存在频踩监管红线的问题,这与许多推进开放银行的国家有较大差异。因此,总的来看,开放银行的产生条件在国内并不完全具备。
在此背景下,国内开放银行尽管概念迅速升温,包括国有大行、股份行、民营银行在内的诸多银行相继推出或计划推出自己的“开放银行”,但发展水平偏低。第一,平台资源更多是为服务分支机构或合作伙伴,而非面对更加广泛的外部使用者,大多应归为内部API或伙伴API。第二,理念上大多仍停留在希望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导流,而非借此构建全新的商业生态和盈利模式。
展望未来,从政策角度看,尽管我国在开放银行领域的顶层设计会加速出台,然而作为基础是数据信息保护目前依然问题严重,同时我国金融科技总体发展较快,部分领域甚至过快,这与许多推进开放银行的国家情况有较大差异;此外我国银行业在准入、利率定价等方面尚且未实现充分市场化,推进开放数据这种更高层次的市场化为时尚早。
因此,综合判断,政策当以审慎推进为原则,以规范及建立行业标准为主。从市场角度看,开放银行不仅意味着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间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同时由开放平台带来的分工细化也会令银行间及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间的竞争格局更趋复杂化。此外,与国际银行业相似,开放银行在国内的加速推进可能也会使领先者享有“先发优势”,并且在政策规则不明确的情况下引领市场规则的建立,这会令行业内部由此形成一定的马太效应。
加快推进开放银行建设
积极跟进开放银行建设,保持平台灵活度。商业银行宜积极跟进开放银行建设,并将其作为落实金融科技战略的抓手之一。通过开放式平台建设,既能发挥银行品牌、风控和牌照优势,又能充分利用客户数据以及现有的基础设施,加上金融科技公司的技术输入,能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产品和服务。
由于开放银行整体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模式并不明朗,因此初期开放平台用户体系可考虑广泛囊括内外部开发者、B端用户、C端用户。然而需保持平台建设的灵活度,紧跟业务实际开展情况及国内外开放银行发展形势调整平台业务侧重点。
稳健分步推进API产品服务开放进程。一是先内部开放,后外部开放。初期可优先满足内部诉求,外部对接可定位于核心平台。待交互平台更加稳定、易用、安全且输出输入环境自主可控时,再进行全平台开放。
二是先存量改造,后增量推广。可首先对现有的手机银行、杉德畅刷、直销银行等自有移动平台及业务进行整合和改造,打造适合开放产品投放的“客户+用户”服务转化机制。
三是先拳头产品,后广泛类别。初期可精选少数适用性强、性能成熟的API接口,尽快覆盖重点数字场景以“抢占先机”并打造品牌。后期再逐渐扩展服务群体与相应产品体系。
转变客户服务理念,强化银行内部建设。应转变客户服务理念,从最终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真正践行“以客户为中心”。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在传统个人和企业客户外,要将第三方合作伙伴及开发人员也视为银行有价值的客户,而不仅仅视其为流量导入方。
同时,API平台及产品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银行综合实力的全面比拼。因此需要在架构、流程、文化等方面有针对性的调整,强化行内不同条线板块、不同部门之间的业务协作,全面提升获客、运营、风控、科技等能力,以增强开放性产品的适配性,使其可以更好地借助各类渠道高效输出。
审慎应对开放银行带来的风险挑战。开放银行使得业务风险敞口更多,拉长了整个风险管理的链条,不仅可能提高管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传统银行业务风险的难度,并且数据泄露、网络安全、法律合规等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也会加大。因此,一方面,针对开放银行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审慎确定开放的业务和数据类型,健全平台准入和治理机制,采取充分的信息安全保护措施;另一方面应建立充分的缓释和隔离机制,尤其应建立一整套事前授权、事中跟踪、事后补救数据安全防控机制,确保数据交互可追溯,并制定紧急补救措施和追责制度。
(本文作者为人大金融科技研究所学术委员)
杉德畅刷是杉德支付网络服务发展有限公司总部直属推出的手机POS机品牌,目前市场上的杉德畅刷Mpos的2.0模式系统-杉德畅刷管家已经逐步占领市场!杉德畅刷官网提供杉德畅刷的全国加盟代理服务,详情请联系官网客服!
转载请注明:杉德畅刷官网 » 人大黄剑辉:推进开放银行建设 构建全新商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