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目前,开放银行的快速发展在全球金融监管部门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开放银行不仅仅是银行的一个新业务板块,某种程度上说,开放银行可能是银行未来的主流经营范式。正确认识和理解开放银行,合理把握开放内容,防范和控制其中的风险,对于开放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
文/杨兵兵 光大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
来源/《当代金融家》杂志2019年2-3期
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领域发展迅速,经济规模、质量以及结构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外部看,大型互联网企业近期纷纷表示向科技企业转型,聚焦“互联网+产业”。未来一段时间,曾经发生在金融行业,触及“生产态”的深刻转变,可能会在交通、住房、医疗、教育等行业渐次发生。内部看,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特别是在数字经济领域服务客户的模式,逐渐向着平台接入、生活融入、产业嵌入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转变,形成传统客户与互联网用户并重的综合服务体系。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商业银行应该以开放银行发展模式为基础,以更优质、更便捷、更安全的综合金融服务为先导,以行业间资金流、信息流和信用传导枢纽为诉求,在更广泛的数字经济领域寻求银行服务的融入与发展。
如何理解开放银行
对开放银行的理解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技术手段和业务模式,所有符合开放银行特征、满足开放银行理念的业务都应该是开放银行发展的一部分。具体来说,开放银行的发展内涵,一是向外部平台开放金融功能和数据,以实现更广泛的业务布放;二是向“互联网用户”开放部分银行服务,以形成银行的“互联网用户”客群。
内部场景向外部场景延伸
开发银行是业务主场景由内向外的发展过程,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将在更多互联网场景被消费者直接获取。以前,银行将ATM机、二维码、客户经理等入口布放到4S店、售楼处、商场等物理场景,以延伸客户服务范围。现在,银行与各类线上平台合作,为合作方提供杉德畅刷官网转账、缴费收单、融资理财等银行产品,丰富平台金融功能,同时拓展自身业务渠道。未来,随着5G网络的商用,各种智能生活、生产设备的普及,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将逐渐超越手机平台,以不限于APP的形式广泛存在于生活、生产与商务活动中。银行将金融产品按照功能分类进行更加细致的分解和重组,与合作平台开展更加深入的数据、技术和流程上的合作,共同进行消费场景的优化和创新。实际上,无论银行采取何种技术路径,开放银行的发展,都意味着银行服务的主场景逐渐远离自身的熟悉范围,向消费者的生活、生产和经营聚集。
客户服务向用户服务延伸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银行客户线上化红利日趋见顶,客户增长逐渐进入存量市场,传统获客模式边际成本剧增。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第三方场景,获取银行的开放服务,也成为银行的“互联网用户”。这种间接触达的“客户”与银行传统意义上的、具备完整身份要素的客户存在很大区别。Breet King(布莱特·金)在描述未来银行经营模式时曾表示,“未来,商业银行可能会消失,但银行服务会以不同形式长期存在”,这一观点正好也解释了银行客户与银行用户的不同。客户的定义以账户为标的,即拥有银行账户是成为银行客户的前提,而“用户”则以服务为纽带,即享受银行提供服务的就是银行的用户。实际上,随着银行可以提供的生活类服务不断丰富和细化,各种规模的银行都有机会在垂直领域为大量用户提供服务,从而构建各具特色的互联网用户体系。
现阶段的开放银行发展
开放银行意味着银行服务向外部场景发展,深入外部场景可以获得大量的互联网用户,互联网用户的关键价值在于向银行客户转化,而用户转化的关键在于对现有银行产品和平台的全面开放性改造。
开放银行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开放银行并不完全是一个新业态,而是过去几年银行业务场景化发展的自然延续。如果将2018年作为中国开放银行元年,则其整体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目前银行主要将更多的焦点放在提供多样、便利的客户体验之上,对开放银行的变现模式缺乏明确的思路。凯捷管理顾问公司(Capgemini)与欧洲金融管理协会(EFMA)联合发布的《2017年全球零售银行报告》中列举了几种开放银行变现模式,包括交易费用、收益共享、许可费用等。其中,有54.3%的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选择交易费用形式占比最高。而银行则更倾向于选择收益共享的方式占比47.8%,可见市场对开放银行业务的收益模式尚缺乏共识。
二是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自英国2015年承诺《银行业API公开标准》之后,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均加强了对开放银行业务规范的研究。不过目前,中国还没有公布开放银行业务指导意见。开放银行的风控要求、业务范围等关键政策要求尚不明确。
三是银行自身的开放性改造尚不完善。开放银行不仅仅是银行的一个新业务板块,某种程度上说,开放银行可能是银行未来的主流经营范式。而这种深层次的发展变革,需要银行对自身的内部管理、业务划分甚至组织架构进行深度调整。
实际上,构建完整的开放银行体系是一项巨大且长期的工程,需要持续不断投入大量资源。其全周期投入回报比呈U形曲线,在初级发展阶段难以形成等值的业务回报,特别是不具备客户基础优势的银行,更加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盈利。在当前发展阶段,开放银行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带来银行商业模式上的变革,但并不能保证盈利层面的快速实现。
应稳健推进API开放平台建设
金融服务要嵌入生活与生产各个方面,银行应该遵循“场景在前、金融在后”原则,努力进入第三方的主流场景。在此过程中,银行API开放平台是目前的主流经营模式。然而目前,开放银行整体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API平台建设需遵循行业发展特点、依据银行自身情况稳健推进。
在场景化的推广阶段,开放银行的首要目标是覆盖市场,对接核心平台。银行应该精选少数适用性广、性能成熟的银行功能制作API接口,采用科学的营销策略积极链接主流平台,尽可能地让银行功能走出去,覆盖一切需要银行服务的数字场景。在平台化的整合阶段,当银行API市场日趋完备,行业份额逐渐稳定,银行应将重心回到自身API平台建设,形成优势产品。通过构建稳定、易用、安全的交互平台,形成自主可控的输出输入环境,同时也为进一步扩展服务群体做好准备。开放银行的最终模式应该是社区化的服务提供商。服务对象不仅仅是掌握流量平台的互联网公司,还包括中小企业、研究机构、政府机关以及广泛的个人开发者,构成一个利用银行API、发展银行API、共享创新价值、充满创新活力、能够自我循环发展的生态系统。
当前阶段应重视存量业务的开放性改造
对现有产品和平台的开放性改造是银行实践开放发展的基础,也是银行通过内外部平台获取大量互联网用户后,促进用户向客户转化,提升用户综合价值的关键举措。互联网用户对银行的主要价值主要有三个:一是直接产生业务回报;二是形成数据资产;三是转化为银行客户。总体而言,我国银行业当前的主体经营模式还是围绕传统银行客户体系展开,建立了完整的产品服务体系,经营客户的效率较高,把控风险的能力较强,而大多数银行互联网用户的经营管理体系才刚刚起步,整体经营效率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具备完整身份要素的客户能够产生的业务回报、形成的数据资产以及忠诚度均显著强于互联网用户。所以当前阶段最关键的价值还是实现互联网用户向客户的转化。
然而,互联网用户向银行客户的转化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一是缺乏转化动力,用户并不会因为在互联网平台使用了银行提供的服务就选择某家银行去开户,事实上,用户一般都不知道是谁最终提供的服务。二是缺乏转化渠道,现在银行的移动平台普遍缺乏线上直接获客能力,一方面是因为缺乏强创意、高体验、具有吸引力的线上金融产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手机银行、杉德畅刷等银行移动平台依然需立足封闭的账户体系,且各自之间相互独立,尚不具备服务互联网用户的功能,更不用说促进互联网用户向银行客户转化。
所以,发展开放银行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应该是在符合监管规定的前提下,针对现有银行产品和平台进行深入的开放性改造,形成适应开放经营的内部管理结构,打造一批强吸引力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整合打造具备互联网用户服务和转化能力的银行移动端平台。
开放银行如何开放
开放性产品的关键特点在于适配性强,可以高效地利用各类渠道进行输出,并与合作平台密切融合。而开放性平台的关键特点是在合规前提下使服务范围超越传统账户体系,建立多个服务层次,对应不同风控级别的平台客户经营管理体系。
银行产品的开放性改造
银行产品的开放性改造可以分为产品分解和产品整合。产品分解是将现有的银行产品和数据拆解成多个功能模块,在客户同意的前提下,输出给合作机构。例如,资金证明、账户管理、智能设备分布和运行情况等。一方面丰富合作平台金融功能,促成业务创新;另一方面使用户免于在多个APP之间频繁跳转,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产品整合是指通过组合现有产品形成新型服务功能,如集合账户服务、杉德畅刷官网结算、现金管理等业务的综合电商解决方案。此外,银行还可以在业务流程和创新流程上进行开放,将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意、营销能力以及远程服务等功能对第三方开放,促进业务增长的同时,提高银行社会声誉。
银行平台的开放性改造
平台的开放性改造主要是为了在手机银行、杉德畅刷、直销银行等银行自有移动平台建立“客户+用户”综合服务机制,打造互联网用户转化能力,形成真正的线上获客能力。一种方式是将多个APP进行整合,在保证用户体验的条件下尽可能提供完整的“银行金融+生活服务”,同时建立以手机号、Ⅱ或Ⅲ类账户、传统一类账户为三个层次的“用户+客户”经营转化机制。另一种方式是保持现有移动平台格局,但在平台间通过API接口互相开放,各平台依据自身主营业务特点,打造适合开放产品投放的“客户+用户”服务转化机制。
重新定位开放银行客户群体
开放银行的本质是合作而不是交易,所以客户群体相比传统业务更趋复杂,应该从合作模式中的共享要素角度进行划分。例如,单纯需要银行提供服务并付费的是一般商业客户,这种客户往往是一些大型互联网企业,为了完善自身业务生态或者平台,进行服务和数据资产采购。也有的客户主要采用业务和数据共享模式,主要是一些垂直领域的专业平台。合作双方通过功能结合进行产品创新或者改进,进而在业务增量中进行分润或者资源共享。此外还有一些客户主要利用银行免费提供的开放服务,同时搜寻市场上其他资源进行组合创新,主要是一些创新企业和个人开发者。对于这部分客户,银行可以进行类似创新孵化器的业务支持,充分利用小型企业灵活进取的特征,打造银行外延创新体系。
建立开放银行业务价值观
在数字经济的市场结构中,商业银行是重要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商,这种开放产品从一开始就不是参照银行自有渠道来开发的,而是为了适应整个互联网金融生态而设计的。银行的渠道可以为新生业务检验产品流程和用户体验,但是产品最终必须走出去。经历市场的考验和打磨,能够立住脚跟,在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的就是好的开放业务;只能依附于银行渠道带动销售的就不是好的开放业务。一项业务,具备商业可持续性,能够直接触达客户的业务,就放在银行自有渠道上销售;不能自主掌控,但是可以为合作伙伴所用,间接服务银行用户的,就开放给合作伙伴的平台使用。这二者具备同等但有差别的价值,也是开放银行看待业务的价值观。
开放银行如何管理风险
开放银行使得业务风险敞口更多,拉长了整个风险管理的链条。因此,风险洼地的效应也会更加凸显。例如,数据泄露、网络安全、合作方欺诈等新型风险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猝不及防地发生。
传统风险
开放银行的功能输出并不意味着风险的转移,实际上还会提高管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传统银行业务风险的难度。例如贷后管理,在银行与客户之间存在一个第三方机构的模式下,银行贷后管理措施的执行需要第三方机构的全力配合,传统贷后管理手段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造。此外,客户的逆向选择、合作机构的道德风险均显著加强了银行掌握和防范风险的难度。
非金融风险
开放银行的全面发展需要充分运用API、SDK、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技术,也需要和大量的第三方合作机构进行技术、数据和业务层面的合作,使得银行风险管理面临更多新型非金融风险。例如,API技术广泛应用带来的网络安全隐患,互联网规模经济带来的风险过度集中,以及多平台合作加强了风险事件在不同金融机构间的连锁反应,有可能破坏现有金融市场格局形成风险隔离机制,加大了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所以,开放银行的全面发展还需要立足于社会信用体系、企业信息披露机制以及金融市场深化改革等一系列数字经济时代的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数据安全策略
此外,开放银行的深入发展必然带来数据隐私与安全方面的风险,银行需要建立一整套事前授权、事中跟踪、事后补救数据安全防控机制。银行可以与第三方机构搭建一个客户授权的平台,数据共享过程中流程尽量透明化,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同时,需确保数据交互可追溯,制定紧急补救措施和追责制度。
监管部门出台指导意见
开放银行的快速发展在全球金融监管部门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中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均已开始研究开放银行规范发展的监管政策。我国监管部门应该在平衡安全与发展关系上,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银行业发展实际,加快出台指导意见,建立开放银行业务规则与监管框架。针对不同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同种类的金融业务,设置开放银行的服务红线,明确允许开放的信息接口类型、服务范围等关键要素。
杉德畅刷是杉德支付网络服务发展有限公司总部直属推出的手机POS机品牌,目前市场上的杉德畅刷Mpos的2.0模式系统-杉德畅刷管家已经逐步占领市场!杉德畅刷官网提供杉德畅刷的全国加盟代理服务,详情请联系官网客服!
转载请注明:杉德畅刷官网 » 光大银行杨兵兵:开放银行如何“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