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美国旧金山监事会通过一条新禁令,决定禁止该市所有单位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包括警察局等政府部门。旧金山也成为全球首个推出人脸识别禁令的城市。
“地处全球对科技包容性最高以及科技最为发达的区域”,旧金山的这一做法难免产生风向标效应。随后,微软删除了其最大的公开人脸识别数据库,萨默维尔和奥克兰等美国城市也宣布加入禁止人脸识别技术的行列。
不过,时隔半年,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根据外媒最新报道,旧金山准备修改其禁止面部识别技术的禁令。上周旧金山监事会一致通过了这项豁免政策,预计将于本月获得批准。该修正案适用于城市功能所必需的设备,其面部识别技术嵌入或存储方式意味着无法删除。
旧金山的禁令主要针对的是政府机构购买和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并未禁止普通商家或居民使用(如监控摄像机)。此次修订也应该主要是调低公共部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门槛。至于具体的松动尺度有多大,还有待相关法令的最终公布。不过,如同此前禁令出台时所引发的关注一样,此次修订,也将释放出对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包容信号。
面对隐私风险应考虑针对性优化而非绝对禁止
人脸识别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应用,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推广、普及的阶段,这种全球性的技术发展趋势,已经很难被逆转。事实上,旧金山的禁令,在一开始就备受争议。如有专业人士表示,面对可能出现的隐私风险,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予以针对性的优化,而不是绝对禁止。从这个角度来说,禁令的最终修订,其实完全在意料之中,也可以说是对技术发展浪潮的一种顺应。
技术创新不同于理论创新,它必须通过实践应用的不断摸索才能继续推进,如果仅因为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就予以全盘否定、禁用,在当前这样一个技术应用日新月异的社会,确实不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它一方面不利于相关技术研究和行业的发展,乃至限制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福利,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激发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这方面时常被拿来举的一个反面例子就是欧洲。由于在隐私保护观念上的“强传统”,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过于“保守”,目前整个欧洲都缺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科技公司。
当然,任何技术都利有弊,对于弊端的预防并非多余,关键是适度。在中国,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推广,应该说是走在了前列。除了一般的扫脸杉德畅刷官网等消费方面的应用,人脸识别已经覆盖金融、公共安全监控、乃至打拐等多个社会治理领域。如张学友的演唱会成了逃犯的梦魇、北大弑母案嫌犯在重庆江北机场被抓、最新的劳荣枝案,等都有人脸识别技术的大功劳。
人脸识别理当有更高的应用门槛
不过,与此同时,人脸识别的“滥用”风险也并非杞人忧天。如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引进人脸识别技术,启动“刷脸”入园,被消费者以合法性、安全性不足告上法庭;甚至上个月,央视还报道有人脸信息在网上被公开兜售,5000多张人脸,打包只要10元。应用上的“无远弗届”之势与人脸信息保护上的巨大漏洞,确实不得不让人反思该技术的应用边界和风险管控问题。
人脸识别应用,具有非接触性采集信息的特点,效率更高,信息也更稳定,但一旦滥用和信息保护不力,所带来的风险也更高。由此,人脸识别技术相比一般的传统信息采集方式,理当有更高的应用门槛。人脸识别应有更多的前置规范,包括哪些主体有资格使用、哪些场景下可以使用、采集后的信息如何储存和保护、权益受害者如何有效维权等等,都应有清晰界定,比如哪些公共场所安装了人脸采集系统,应有透明的信息公示。
探索技术与隐私保护兼容之道
针对个人信息采集的规范,其实并不缺乏法律规定。如网络安全法、《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但是这些法规所提出的都是原则性要求,具体如何实施,缺乏足够有效的现实指导性和约束力。因此,针对人脸识别应用方面的专门立法,应加快跟进,为行业发展划定更科学的“航道”。
不只是人脸识别,在应用技术大发展的今天,平衡好创新与风险、技术进步与个人权益保护的关系,并不比技术创新本身更简单。今年7月,《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组建方案》发布,释放了将组建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的信号,其目的就是加强统筹规范和指导协调,推动构建覆盖全面、导向明确、规范有序、协调一致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显然也应该有科学的伦理审视。
从绝对禁止到有限放开,旧金山对人脸识别技术态度的转变,示范了一种谨慎、务实的姿态。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对该技术应用风险的警惕。只有探索出一条技术与隐私保护、人文关怀的兼容之道,技术进步才能最大程度“趋利避害”,实现技术创新的初衷。
杉德畅刷是杉德支付网络服务发展有限公司总部直属推出的手机POS机品牌,目前市场上的杉德畅刷Mpos的2.0模式系统-杉德畅刷管家已经逐步占领市场!杉德畅刷官网提供杉德畅刷的全国加盟代理服务,详情请联系官网客服!
转载请注明:杉德畅刷官网 » 杉德畅刷整编:曾经全球首禁人脸识别,旧金山为何又反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