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马云在2008年所说的话言犹在耳。十年之后,即便不是因为马云,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已经成为银行界的一股风潮。但仍有不少人在问,银行这头大象真的是要转身成为科技公司吗?
压力
时刻面对压力,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鲜明主题,银行从业者也不例外。2008年,当意气风发的马云喊出“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时,大多数银行人普遍对此感到困惑,因为他们不明白马云所说的改变究竟是什么?
因为早于马云20年,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也曾说过“如果银行不改变,它就是21世纪的恐龙。”但即便是现在看来,银行这只恐龙活得依旧十分滋润。特别是经历了2008年的次贷危机,各国金融监管部门都明显提升了对银行经营风险的管理,无论从资产规模还是盈利情况看,银行似乎都距离“灭绝”过于遥远。以至于在2014年,时任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直接回怼马云,“你不要都革命了,你也没那本事。”
当然,银行活得好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
过去10年,董文标、马蔚华等银行管理者普遍认为,银行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三个:一个是利率市场化,一个是金融脱媒,最后一个是平台化(互联网)竞争。实践也表明,利率市场化的确压缩了银行的利差空间,降低了银行盈利能力;而金融脱媒意味着银行传统客户可转向直接融资渠道,造成了银行客户流失。
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多次谈到,“招商银行提出向零售和中间业务转型,就是因为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银行传统的经营方式,比如傍大企业、垒大户,然后赚利差的模式不具备可持续性。相比之下,平台化至多是提供了一种金融服务的解决方案。因此对银行的威胁,至少在当时看来,确实只能排在末尾。
与此同时,银行也面临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压力,问题的核心,就在于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贵、融资难”问题始终难解,普惠金融的发展落后于政府和社会的期待,另一方面则是银行持续大幅超越其他行业的利润增长。
简而言之,国内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效率”低于社会预期。
示范
从2008年算起,如果仔细梳理市场对银行转型的各种推演,你会发现这中间充斥着迥异的增长故事和盈利模式的猜想。互联网新锐们年年都在高呼,“我们正在颠覆银行”;但传统银行从业者则强调,“互联网+金融”已经被过度消费,不仅仅正在形成一个泡沫,也蕴藏着不小的风险。
业内普遍认为,传统金融机构向“金融+科技”方向转型的探路者是中国平安。
从2009年至2012年,平安集团通过多年运作,完成了对深发展银行的并购,并随后由深发展吸收合并原平安银行,变更为现如今的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至此,平安集团内部形成了拥有银行、保险和杉德畅刷等多种金融业态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
最初,平安集团希望将金融机构普遍使用的交叉销售的模式,向集团内部实现“一个客户、多种产品、一站式服务”的综合金融经营模式转变。而这一切的难点,就是如何有效打通集团内部各金融业态形成的信息孤岛,搭建一个统一的平台,打造面向客户的金融服务闭环。对于打造闭环的过程,互联网从业者将其称为搭建生态系统。虽然说法各异,但方向是明确的,即依靠技术提升这个生态系统的效率。
“这么多年,我都不知道安装了多少集团的APP,少说也有几十个。”一位平安财险员工表示,最高峰时,她手机里与平安集团相关的APP不少于40个,包括平安金管家、平安银行、平安好车主、平安一账通、平安好伙伴、平安好专家等等。
由于APP软件数量已经可以比肩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头部企业,网友戏称中国互联网也有“三驾马车”,马云、马化腾还有马明哲。
虽然平安的“金融+科技”之路走得并不平坦,比如平安银行管理层大换血,以及平安快付、理财产品速递、平安汇和平安掌尚杉德畅刷官网等多达十几种APP逐渐被合并或直接退出了市场。但近几年平安集团整体发展还是得到市场认可的,不仅业绩增速亮眼,也逐渐拉开了与、中国人保中国人寿等传统竞争对手的距离。
有媒体曾报道,马明哲明确要求平安集团每年在科技领域至少要投入百分之一的资本,按平安集团当前的体量这意味着百亿元级别的资金。另有数据显示,平安集团目前的大数据科学家超过500人,科技研发人员超过2万名,拥有金融、医疗专利申请超过3000项,仅从专利量来看,在中国金融机构中排名首位。
“银行在国内具有丰富的业务场景资源和强大品牌溢价优势和信用背书能力。”毕马威中国银行业金融科技合伙人王立鹏认为,通过市场化方式推进技术研发及应用,会给传统银行带来巨大的价值升级。更重要的是,平安集团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趋势
2019年5月16日,北京银行旗下科技子公司北银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至此,国内成立科技子公司的银行已经超过了10家,其中既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这样的国有银行,也有兴业银行、民生银行这样的股份制银行。
“现在看银行的年报,好像不提金融科技就落伍了一样。”一位银行业研究员观察,当前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银行将自身原有的信息服务和网络服务部门独立出来,专门成立金融子公司;另一种则是借助“外脑”,即与第三方互联网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以联合开发或者外包开发的方式,获得相应的服务。
比如最早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兴业银行,其于2015年通过全资子公司兴业财富资产管理公司与高伟达软件公司、深圳市金证科技公司、福建新大陆云商共同出资设立兴业数字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再比如四大行中首家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建设银行,2018年4月18日在上海挂牌成立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建信金科”)。彼时,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对外表示:“这是国内商业银行内部科研力量整体市场化运作的第一家。”但细究“建信金科”主要员工,均由原建行总行直属的7个开发中心与1个研发中心的3000多名员工整体转制而来。
近两年,各银行都热衷于在年报中秀“科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都是常见词,但笔者感觉到,银行需要的不是炫目的“黑科技”,而是能否使用这些技术解决传统银行效率低下的痛点。
比如,某银行最近推出的“STM智慧柜员机”就是基于上述理念而产生的。在移动杉德畅刷官网时代,传统的自动柜员机(ATM)的市场份额逐渐萎缩,但从业务流程来说,仍有很多金融业务需要柜面办理。因此,银行希望借助“金融科技”拓展ATM机功能,将现有柜面、网络银行、手机银行、自助机具等渠道非现金业务功能都加到这个机器中。最终实现客户只需一次插卡、一次审核、一次结果展示、一次签名,大大减少之前传统模式的繁杂手续,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十年前,银行排队始终是客户投诉的重点,但近两年随着自助机具的普及,这种投诉占比已经大大下降了。”某国有银行金融科技负责人表示,未来的银行自动柜员机不仅仅能办理金融业务,还能办理行政审批等业务。
不久之后,天津市民只需在“STM智慧柜员机”选定待办事项,插入身份证人脸识别后,按照系统提示输入信息,即可自动呈现办理结果。现阶段,“STM智慧柜员机”已成功上线5大类政务服务20个功能点,11大类对私服务140个功能点,4大类对公服务32个功能点。
可见,银行需要的“金融科技”并不需要多么高精尖,而是必须能够解决效率问题。
改变
“我不认为银行能在科技上赢过互联网企业。”北京一家为银行提供人脸识别服务的机构负责人表示,他的观察依据是银行的金融科技都是对内服务,几乎不能对外输出技术,“这说明银行的技术在市场中没有竞争力。”
但对很多银行来说,目前考虑这个问题还为时尚早。现阶段,银行系“金融科技”的主要任务依然是对内服务,而且任务的工作量很大。
首先,银行对“金融科技”最迫切的需求是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笔者梳理了银行2018年的年报,不少都提到“需要建设新一代核心系统以适应业务、规则的变化。”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大数据技术会成为银行提升数字化能力的关键。与此同时,在大数据整合基础上,传统银行网点必须升级,最主要的就是适应智能终端、智慧终端的升级。
其次,银行每日的交易本身就沉淀了海量的数据,很多业内人士都说“银行就是趴在金山上睡大觉。”近些年,各类创新金融机构利用数字化技术,完成了精准客户画像,精准营销的探路工作后,银行经过适当的筛选,可以用“拿来主义”直接应用在自身系统内。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银行是选择“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其名称变换仅仅是表象,改革现有金融服务体制,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增强为企业和个人金融服务的水平才是最终目标。更为重要的是,相比互联网颠覆的其他行业,银行的核心能力在于“真能赚钱”,也就是有容错能力。正如一位银行金融科技部门负责人所说,“也许金融科技短期需要投入,但银行毕竟还有传统赚钱的业务,还有金融能力。”
也就是说,如何改变自己,做一个更完美的金融服务者,才是银行拥抱“金融科技”的真正原因。
杉德畅刷是杉德支付网络服务发展有限公司总部直属推出的手机POS机品牌,目前市场上的杉德畅刷Mpos的2.0模式系统-杉德畅刷管家已经逐步占领市场!杉德畅刷官网提供杉德畅刷的全国加盟代理服务,详情请联系官网客服!
转载请注明:杉德畅刷官网 » 大象转身 银行变身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