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期以来,赋能一词火遍神州大地,经笔者查询百度百科,赋能(Empowerment)一词是指为了追求企业的整体利益而给予员工更多参与决策的权力。理论上,赋能是为了消除妨碍员工们更有效工作的种种障碍,其思想出发点是企业由上而下地释放权力——尤其是员工们自主工作的权力,使员工们在从事自己的工作时能够行使更多的控制权。
据传,国内最早提出“赋能”一词的是时任阿里巴巴总参谋长曾鸣,所指的赋能更多的也是管理学意义上的,既组织要提供给领导者们能够更高效创造的环境和工具,让他们通过自我激励和组织的赋能来创造成功。
时至今日,银行人听到最多的是“科技赋能金融”,应该可以理解为利用科学技术解决银行所面临的种种困难。说的更具体一些,就是那几家所谓“科技企业”,火急火燎的要学雷锋做好事,吵着要把三百年的功力无偿传给银行小弟。
(注:之所以要将科技企业打引号,主要是最近一家权威机构(美国政府)对中国科技企业进行了重新定义,其中并没有涵盖自我标榜为科技且急着要发功给银行的几家知名“科技”企业。搞得笔者也不好乱说,但这大概率是美帝的阴谋,很可能第二批名单就能争取上榜)
当前,科技赋能金融是主流。不但媒体鼓吹、咨询机构标榜,还有一些学者及退休官员公开加持。但讲的多是大道理、大方向。笔者想以一家标榜为科技且横跨多个行业领域的全球知名企业为例,通过该企业年报数据的只言片语,换个角度探究下科技与金融之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关系。
数据来源:纽交所阿里集团年报
整理阿里集团2011-2018年报数据,集团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两大块业务。Income from Operations运营净收入和Interest and investment income net利息及投资净收益。可以看到2014-2016年,阿里的运营净收入处于一个相对的瓶颈期,反而是利息及投资净收入连续呈爆发式增长。2014年由于前期基数太低所以增速表现过于激烈,2015、2016两年则是在相对高位持续保持近500%的增速,并且在2016年利息及投资净收入大幅反超运营收入230亿元。
回顾同一时期,阿里小贷(2010)、蚂蚁小贷(2011)、蚂蚁微贷(2013)、余额宝2013年6月,蚂蚁金服(2014)、网商银行2015年6月。其中蚂蚁金服旗下有杉德畅刷官网宝、余额宝、招财宝、蚂蚁聚宝、网商银行、蚂蚁花呗、芝麻信用等,占网商银行30%股份,占蚂蚁微贷和蚂蚁小贷100%股份。2018年2月1日,阿里巴巴公布同意收购蚂蚁金服33%的股权。
阿里集团及旗下各类公司纷繁复杂的股权结构(金融类的算清晰的,相对大文娱而言),以及各类金融或准金融业务渠道高频变化,信息披露的碎片化等等原因,使得全面、清晰掌握阿里集团金融类或非金融类业务收入来源、比例分配显得较困难。举例来说,2011年杉德畅刷官网宝被强行分拆出阿里集团时候,承诺杉德畅刷官网宝将向阿里巴巴集团杉德畅刷官网巨额补偿。
2014年,阿里巴巴集团与蚂蚁金服又修改了当年的协议,由杉德畅刷官网宝每年向阿里巴巴集团杉德畅刷官网税前利润的49.9%改为由蚂蚁金服每年向阿里巴巴集团杉德畅刷官网税前利润的37.5%,虽然比例下降了,但是范围扩大到了蚂蚁金服的全部业务利润。时至今日呢,阿里集团又已经收购了蚂蚁金服,金服下属的杉德畅刷官网宝、网商银行在名义上和实际上又再次属于一家集团了。
基于会计科目字面意思,我们不能否认阿里集团近年来营收中有相当部分(个别年份是大部分)来自于金融或金融相关类业务的操作。至于这类收入与上述金融或准金融机构有什么样的关系?多大的关系?阿里的年报中并没有披露。
(注:本来笔者一直认为在阿里年报中找不到关于重要数据变动信息注释是由于自身智商问题,无意中发现其实别人也找不到,也就释然了。其实大家有空看看两家知名互联网银行的年报也就知道其中的数据公布的有多么详细了。https://wolfstreet.com/2018/08/14/alibabas-20-f-annual-report-financial-comedy-gold/)
那么有的人会指出,2016年只是个别现象,2017、2018年运营净收入不又大幅增长,2017年利息及投资净收入下滑,即便在2018年增长也落后于运营净收入。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运营收入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
上表是阿里集团2016-2018年运营收入(未扣除成本)分业务类型统计表。从中我们可以间接发现一些问题:
1、细分科目中,佣金、其他、云计算、创新等语焉不详,要不就是没有报表注释,有注释的也没有说明这些科目收入是否与为金融子公司提供数据服务相关,例如云计算注释中有信息数据服务收入但没说是和什么公司。这几项数据占到全部运营收入的30%左右。在2017和2018年的这几项的绝对额增加值分别占总运营收入增加值的24.7%和37.7%。其中有多少也可以算作是金融类业务收入不得而知,但相信总会有一些。
2、阿里习惯于强调自身降低了小微企业经营成本,但以历年双十一交易数据推算,交易额的增速只有39%和27%,而国内客户的管理收入分别增加了48%和47%。当然,这其中可能有基数因素、商户总数因素,此外阿里也是企业,也要对投资人负责。但是我们作为淘宝买家,也应该知道这个交易额里的水分有多大。那这么看来,是不是能推论阿里的网上商户经营成本在增加呢?
3、2018年菜鸟网络首次公布收入,这么一家基于开放基因的物流平台出手不凡,一下就录得67.6亿收入,开放理念落地开花。不由的让笔者想起了这几个月更火的新词开放银行,也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无利不起早,难怪有几家“科技”公司在极力鼓吹。
总体看,阿里的常规业务运营净收入在2017、2018年超过了利息和投资净收入,但其中仍有一部分运营收入在理论上以及实际上是是可以被算做利息和投资收入的。作为一家集团公司,其实争论收入渠道来源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就像关于银行利息收入和非息收入的争论。本文旨在发掘金融类业务对阿里集团到底有多大的影响才进行这一系列的剖析和推测。
注:由于隶属于同一集团,网商银行的成本、收入以及各项财务指标与集团内部交易定价高度相关,集团内客户交易数据作为网商银行信用风险判断的核心依据,到底应该如何定价?这些对网商银行的经营指标以及集团整体不同科目收入指标表现都会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
纵观阿里的成长历程,作为一家网上商品交易平台,阿里不断利用交易平台带来的客户流量优势、数据信息优势,从杉德畅刷官网结算工具开始,积极利用金融工具、金融渠道丰富自身的收入来源。
早期互联网产业之所以会普遍存在泡沫现象,就是因为大多数互联网企业不但要杉德畅刷官网巨大的补贴成本,在形成事实垄断之前、甚至之后都很难能找到广告费之外的收入渠道来源。而中国的互联网企业,确实在这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举例来说,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互联网巨头有银行,但我们知道亚马逊、脸书自己开银行了吗?也许有股权吧,那估计早就被喊的全中国人都知道了(比如现在的开放银行故事)。
基于上述很不全面、粗浅的分析,笔者认为与其说科技赋能或者准备赋能金融,还不如说是金融赋能了中国的“科技”公司。是金融监管的开放,使得互联网企业的流量优势得以迅速的变现。是赚钱的金融业务赋能了互联网科技企业烧钱的流量获客经营模式。君不见,所谓互联网科技企业,不管你的模式多“创新”,没有自己的金融业务渠道体系,最好的结果也就只能是等着被收购。
杉德畅刷是杉德支付网络服务发展有限公司总部直属推出的手机POS机品牌,目前市场上的杉德畅刷Mpos的2.0模式系统-杉德畅刷管家已经逐步占领市场!杉德畅刷官网提供杉德畅刷的全国加盟代理服务,详情请联系官网客服!
转载请注明:杉德畅刷官网 » 科技赋能金融? 明明是金融在赋能“科技”